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三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为地球上最古老之文明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由此便知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的,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初中信息技术》初一年级第一章的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
[问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和物质性质的关系,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点燃以后,用透明玻璃罩罩住两支蜡烛,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2)学生就问题进行分组讨论。(3)实验探究。(4)根据实验现象继续讨论,得出结论。(5)后续思考。问题:(1)如果你是这位教师,请分别介绍你将如何调控、处理(1)(2)(3)(4)中描述的场面。(2)如果你是这位教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答题]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看下表材料二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材料三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
[主观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材料
[案例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材料二: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ldquo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为地球上最古老之文明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由此便知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的,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单选题]提出“气本论”学说的思想家是()。A.张载B.朱熹C.程颐D.陆九渊
[单选题]提出“气本论”学说的思想家是()。A . 张载B . 朱熹C . 程颐D . 陆九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