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对于端承桩和嵌岩桩,勘探点间距宜为12~24m
B . 当相邻勘探点露出的层面高差大于10m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
C . 对于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为20~35m
D . 地质条件复杂时的柱下单桩基础宜每桩设一勘探点
[多选题] 对于建筑基坑,在详细勘察阶段进行勘察时,下述不正确的是()。A . 勘察范围宜在开挖边界外按基坑短边长度的1-2倍范围内布置勘探点B . 勘察范围宜在开挖边界外按基坑开挖深度的1~2倍范围内布置勘探点C . 基坑周边勘探点深度不宜小于支护结构端点的深度D . 勘探点间距应视地层条件而定,可在15~30m内选择
[多选题] 桩基础抗震验算时,下述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 所有的建筑桩基础均应进行抗震验算B . 单桩竖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可比非抗震设计时提高25%C . 液化土层的桩周摩阻力应进行适当的折减D . 桩数较多的挤土桩的施工可使桩间土挤密,液化可能性降低
[单选题]桩基沉降计算时,下述()不正确。()A . 当距径比不大于6时,桩基沉降计算应采用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B . 等效作用面应取桩端平面,其面积为桩群外包络线围成的面积C . 附加应力应近似取承台底平均附加压力D . 应力计算应采用角点法,沉降计算应采用分层总和法
[单选题]下述对高层建筑详细勘察阶段的要求中()不正确。()A . 单栋高层建筑勘探点不应少于4个B . 对密集的高层建筑群,每栋高层建筑控制性勘探点数不应少于2个C . 一般情况下,自基础底面起算的勘探孔深度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时,条形基础不小于基础宽度的3倍,独立基础不小于1.5倍D . 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超过变形计算深度
[单选题]桩基础的构造要求中,下述不正确的是()。A . 摩擦型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2倍B . 扩底灌注桩的扩底直径不应大于桩身直径的3倍C . 非腐蚀性环境中预制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灌注桩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5D . 桩顶嵌入承台内的长度不宜小于50mm
[单选题]人为坑洞地区进行地质勘察时,下述不正确的是()。A . 踏勘阶段人为坑洞地区勘察应以收集资料及调查为主B . 对控制和影响线路方案的人为坑洞勘探时应以钻探为主,查明人为坑洞的特性与稳定性C . 初测阶段编制人为坑洞的工点资料时,工程地质图的比例尺应选用1:2000~1:5000D . 定测阶段人为坑洞地质调绘的重点之一是确切查明小型坑洞的空间位置与稳定性
[单选题]计算桩基负摩阻力时,下述()不正确。()A . 负摩阻力是一种下拉荷载B . 桩端相对较硬时,中性点的位置距桩端的距离较远C . 群桩中基桩受到的负摩阻力一般不大于单桩的负摩阻力D . 负摩阻力一般不大于正摩阻力
[单选题]岩溶地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下述不正确的是()。A . 踏勘阶段岩溶勘察应以收集资料为主B . 初测阶段岩溶地区条件复杂的大中桥,每个工点的控制性钻孔不应少于3孔C . 初测阶段宜对与线路有关的暗河、大型溶洞、岩溶泉进行连通试验D . 定测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应阐明岩溶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处理原则、提出施工阶段需进行岩溶勘察的地段和工作内容
[单选题]地震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下述不正确的是()。A . 地震区地质调绘前应搜集活动断裂、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和地震破坏变形的历史资料B . 地震区进行可液化土勘察时,测试孔间距不宜大于100mC . 地震区场地评价时,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g的地区,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型D . 踏勘阶段地震区资料编制时,应在工程地质说明中阐述沿线地震动参数的划分情况及划分依据、方案比选意见及对下阶段工程勘察工作的建议
[单选题]对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进行抗震验算时,下述()不正确。()A .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比非抗震设计时提高25%B . 单桩水平向承载力特征值可以比非抗震设计时提高25%C . 当承台周围回填土夯实度满足要求时,桩的水平承载力由桩与承台正面土共同承担D . 当承台周围回填土夯实度满足要求时,桩的水平承载力由桩与承台正面土及承台底面与地基土间的摩擦力三者共同承担